大连旅游指南
来过大连的外地人,都对穿梭于这座城市街道中的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交通工具产生过浓厚的兴趣。有轨电车,对于大多数初次见到它的人来说,它古老又古朴的木制车体外形,行驶过程中还不停发出的有节奏的咣当声,着实新鲜。
咣当声中,电车已开出百年
日俄战争刚刚结束后不久,为了维持在中国东北地区“南满”的殖民统治,1907年,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筹划建设大连市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1909年9月25日,全长2.45公里的电气游园(现青泥洼桥附近)到大栈桥(现大连港码头)的有轨电车线路建成通车。同时建成的还有专供有轨电车停放的停车场和电车修理工厂(位于现在的民主广场)。当第一辆电车咣当驶过街头时,大连成为国内第二个拥有城市公交运输系统的城市。当时共30辆木结构车身的四轴电车,车体是美国制造,底盘由英国制造,电器部分是由德国生产的。早期的电车有1921年生产的带空气制动器的“41型”(行驶线路为胜利桥到大连火车站),有1925年5月生产的带转向架的“301型”,还有1928年6月的“满铁”,车身以颜色分级,白色电车专供外国人乘坐;中国人只能乘坐红色低级“劳工车”——侵略者们将现代化交通的文明成果带到这座城市的同时,也将殖民地的耻辱深深地烙在大连人民的心里……
装载几代大连人的童年
88岁的老人张可浩回忆:1935年因为山东老家闹灾荒,我跟随父母和两个哥哥闯关东,先由烟台港乘木制帆船到大连。刚到大连时看着有那么多高高的房子,还有这么大的铁家伙在街上慢吞吞地跑来跑去很是稀奇,哥几个都很淘气,追着赶着飚上车,就像电影《铁道游击队》里的那种场景!马路上的日本警察发现后,便吹警笛追赶我们,吓得两个哥哥拉着我忙跳下车撒丫子地跑。从那时候才知道白色电车是专给日本人和洋人坐的,只有红色电车才让中国人坐。
解放后,电车就开放给所有人坐了。70年代,我家住在中山区的岭前附近,由青泥洼桥开往老虎滩的有轨电车正好从家门前过。那时候的车票好像只要几分钱,但当年父母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块钱,几分钱的车票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也是一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每年的暑假,经常约几个要好的小伙伴一起去老虎滩“洗海澡”。那时只有靠两条腿走着去,来回将近20多里的路程。当时,开往老虎滩的有轨电车行驶速度也不算快,时速只不过十公里左右。可以说我们是与电车并肩同行的,一去一回都有电车忠实的咣当声相伴,给了我们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但每年春节即将来到前,妈妈一定会为我们哥俩做上一套新衣服,也一定会带上我们坐一两次电车去青泥洼桥的商店买布料。当时,坐上电车的那种美滋滋的心情,现在想起来好像都无法用语言表达。
改造了的新型电车 改不了的暖暖记忆
今天大连还保留着经过改造后的有轨电车,它们分别是201路、202路和203路,并适当做了线路的延伸和调整。
201路有轨电车改造后样式更加时尚,但是仍保留沿用了早期电车的底盘以及车窗和车门。它由大连火车站为中心向西经过关东街、市场街、北京街、大同街、五一广场、振工街、开往大连西南部的商业中心兴工街。由大连火车站向东行驶,经过电子城、胜利桥、民生街、民主广场、世纪街、三八广场、二七广场、刺沟、终点到达美丽的海滨休闲广场——大连海之韵广场。
202路运营车辆则多数是一种大连机车厂自行设计制造的新式有轨电车,其特点是噪音小、车在行驶时平稳、而且速度快。如果说201路有轨电车展示了大连曾经的一段历史,那么202路有轨电车带你穿行的则是一个年轻美丽充满朝气的城市感觉:电车从兴工街驶出站台不远经过的便是一片商业中心,尽显了都市的时尚和繁华,途中你会看到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大连星海广场和著名的海滨公园——星海公园;再往前就是大连最年轻的IT业软件园区和高科技园区了。冯旭是1980年代出生的大连青年,喜欢音乐和摄影。他说:“我最喜欢坐火车站到海之韵广场的那一段202线路。特别是在晚上,一路过去都是大连的老城区和大大小小的广场,有一种电影《2046》的感觉,从车窗往外看简直是太浪漫了……电车陪伴我走到了毕业。现在虽然工作了,有时候我还会特意抽点时间,乘上午夜时分的电车游走其中寻求那种感觉呢!”202路新式有轨电车在投入运营的时候,很多大连人都曾赶时髦去坐上一把,新式电车给人们的感觉安静、快速、座椅舒适。老式有轨电车仿佛一下子便成了没落的贵族,失去了往昔的神采。不过,人们慢慢发现新式电车虽然车速快了、噪音小了、座椅舒服了,但是坐电车的那种感觉却没有了。这好比一位朋友的父亲,离开大连在别的城市晚上就很难入睡,问其缘由,原来在夜里没有了电车行驶时发出的咣当声了……
假如没有了有轨电车,大连也许就不再是大连。时间带走了一切,历史的屈辱如今早已不再。此时,在有轨电车站的站点上,上班出行的人们排着队踏上一辆辆有轨电车,车厢里的人们手拉着电车独有的圆形或三角形吊环,或是坐在老式车厢内硬木拼成的长椅上,在咣当咣当的行进声中,仿佛在时光隧道中穿梭,到站已是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