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辽宁 > 辽宁首页 > 专题报道

喀左县气象局三度蝉联“全国文明单位”侧记

【字体:   2012-01-11 08:40:54   来源: 中国天气网辽宁站

  喀左县气象局三度蝉联“全国文明单位”侧记

12月20日,在中央文明委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喀左县气象局荣登金榜,这是继2005年喀左县气象局荣膺首届“全国文明单位”后,第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单位”。在全国县级气象部门只有2家、在辽宁省气象部门和朝阳市只有喀左县气象局一个单位获此荣誉。

全国文明单位是反映一个单位整体文明水平、含金量最高的综合性荣誉称号。近年来,该局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文明创建与抓好党员教育和气象队伍的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公共气象、资源气象、安全气象”发展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到各项工作中。以提高基层“四个能力”和建设“四个一流”为目标,立足岗位,创先争优,求实创新。该局在农业病虫气象、日光温室农用天气预报、人工增雨焰弹、乡镇天气预报、科研成果等方面名列全国县级局第一名,2006年被中国气象局评为“全国气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是全国市县级气象部门中惟一获奖单位。该局气象科技人员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青年气象工作者,辽宁省百名优秀专家,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辽宁省十大科技创业标兵;当选省市县人大代表和党代会代表,辽宁省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辽宁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

全国县级气象科研成果第一

该局共主持完成科研课题32项,有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有8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有15项获市厅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其主持完成的《棉铃虫监测防治技术的研究》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省内外推广。主持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课题。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03篇,有9篇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有94篇论文在《生态学杂志》、《中国稀土学报》、《中国农业气象》、《昆虫知识》、《植物保护》、《世界农业》、《江西农业大学学报》、《中国棉花》、《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气象与环境学报》等刊物发表,有32篇论文在国家一、二级核心刊物发表。5次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和18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由该局主编的《农业气象服务手册》10万字将由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由该局编著的《北方日光温室栽培蔬菜防灾减灾及气象调控技术推广》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全国星火计划培训教材。

全国第一家发布日光温室栽培蔬菜农用天气预报

全国县级第一个成立温室大棚生态气象监测站。该局先后投入120多万元,根据不同气候区在全县建设8个12要素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站和2个太阳光谱分析站,棚内小气候观测密度达到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11年来,县气象局与农业部门密切合作,积极开展日光温室栽培蔬菜小气候、病虫害、土壤消毒、秸秆生物降解等观测试验研究。找出了棚内黄瓜、西瓜、青椒、香瓜、辣椒、番茄等生育期气象指标和观测场外界大气候与棚内小气候的定量关系,采用多云回归、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温室大棚(暖棚和冷棚)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预报模式,逐日在手机短信、电视、电台、互联网、农村气象预警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发布,并建立了日光温室灾害性天气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平台,实现了日光温室大棚农用天气预报进村入户;通过推广苯板提高地温、科学放风调控湿度、透光率较高的棚膜和反光幕提高光照强度、垄鑫土壤消毒及高温闷棚、秸秆生物降解提高地温和二氧化碳等综合技术,改善棚内微气候条件,促进蔬菜生长及免疫力增强,减少棚内防治用药,达到高产优质安全,取得经济效益6.3亿元。菜农高兴地说:“天气预报进大棚,贴身服务富菜农”。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定量评价出辽宁设施农业蔬菜优势产区,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由该局主持完成的《日光温室大棚蔬菜防灾减灾及气象调控技术研究推广》获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暨高新技术展优秀参展项目奖,被辽宁省科技行动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科技特派员”单位。辽宁省设施农业气象研究基地在喀左建成。

全国县级人工增雨防雹基础设施第一

全县设有增雨防雹炮点22个,“三七”高炮38门,固定火箭16套,居全国县级第一,其作业密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还研制出了增雨雪专用的气球携带碘化银焰弹,在稳定性天气过程中达到增加降水量13.6%。该项技术通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检测鉴定,冰核生成率平均为6.3×1013/g。且焰弹使用方便,操作安全;机动性强,不受空域限制。2010年经国内外文献检索,查到有关该课题的主要相关文献9篇,其中“气球携带催化剂焰弹在-10℃温度条件下,冰核成核率平均为6.3×1013/g”、“焰弹引信采用电发火式点火”、“稳定云层可达到增加降水量13.6%的效果”等除本课题组研究外,在国内外文献检索中未见报道。采用前苏联卡尔别耶夫两分类方法定量评价人工增雨效果。1999—2011年13年间,增加经济效益4.3亿元;每年平均增加降雨52.3毫米,全县每年增加降水1.1亿立方米。   

全国第一家发布乡镇天气预报

2000年9月喀左气象台在全县22个乡镇开展天气预报警报服务。农民利用乡镇天气预报,在调整产业结构、播种收获、防雹减灾等方面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喀左乡镇天气预报2005年在辽宁省推广,2006年又在全国县级气象部门推广。2005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对此给予报道。老百姓高兴地说:“坐在炕头上,就可以看到家门口的天气预报,这回咱可知道哪块云彩有雨了!”采用句法模式识别方法提高了乡镇雷阵雨天气的准确率。

积极开展短期气候预测。气象科技人员刻苦钻研长期天气预报,采用相关、相似、韵律等综合方法,较准确地预报年度趋势及每月主要降水过程,且准确率逐年提高。1999—2011年13年报对10年降水趋势预报,这样较准确的短期气候预测受到用户欢迎。生长季每月天气预报及农事建议现已发至139期,每期1000份,共发出13.9万份,免费发给县四大班子、农口各局、22个乡镇、190个村和产粮大户。在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的喀左县,能适时、准确地做出降水过程预报,不仅对当地政府宏观决策起到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为贫困的百姓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辽宁省农业病虫气象研究试验基地在喀左建成。近年来,县气象局与植保部门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气象研究。找出了粘虫、棉铃虫、高粱蚜虫、亚洲小车蝗、笨蝗、玉米螟、白菜霜霉病、温室大棚青椒主要病虫等发生气象规律,采用天气学、统计学、灰色系统、模糊数学等方法建立上述病虫发生中长期预报模型,首次将仿真技术的蒙特卡罗方法定量评价农作物主要害虫发生程度的气候保证率、方差值和峰度值,为研究害虫发生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气象、植保联合发布主要农业病虫发生气象预报及防治与天气预报,并对农药喷洒与天气进行了研究并应用生产实践,深受农民欢迎。特别是提前3—5天做出锋面天气移到本地的预报,用来预测一、二代粘虫成虫、一、二代棉铃虫成虫、草地螟等迁飞害虫蛾峰降落,结合田间调查做出卵始盛期预报,提前采取插谷草把、杨树枝把等措施,均能收到较好灭蛾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辽宁省农业病虫气象研究试验基地在喀左县建成,并安装了病虫测报监测设备。已有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等4家科研单位安排了科研协作项目。

风能太阳能开发成效显著。积极开展测风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寻找风场,为风力发电项目打下良好基础。中三家、公营子、大城子18万千瓦风电项目并网发电。积极开展太阳能资源的普查和评估。2009年在全国县级第一家建立太阳能辐射站及太阳能光谱分析站,通过观测分析,喀左县太阳资源丰富,全年可达到5300MJ/m2,达到国家二类标准,预计可开发100万千瓦。通过6年辛勤测风,在“狭管效应、抬升加速效应”的基础上,总结出喀左县“沟壑效应”,即“三大效应”。使喀左县由过去风能资源一般区变成全国比较丰富区(年平均风速达6.7米/秒),得到中国气象局风力专家的认可。预计全县可开发风力发电60万千瓦。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成果。今年1月,该局被中国气象局、财政部列为“全国乡村气象服务示范县”。“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初见成效。全县拥有23个4—6要素区域气象自动站,1个太阳能辐射站和2个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在全县24个乡镇场街道及涉农龙头企业安装三颜色电子显示屏34个,在全县190个村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装气象预警接收机221台,基本实现了气象信息的全覆盖,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变为“看天管理”。为了使气象信息传递更加快速、有效,该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研究气象服务产品,每天都通过气象电子显示屏、农村气象预警接收机、手机短信发布3-5条气象信息(包括各种气象情报、气象新闻、72小时天气预报、温室大棚农用天气预报、病虫气象等级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蔬菜批发价格、农药喷洒预报、每月长期天气预报及农事建议等),深受农民欢迎,得到政府领导、农业技术人员的认可。还及时播出征兵宣传提纲、森林防火、温室大棚保险、农村医保、法律宣传知识等内容。经专家综合评估,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全年可取得经济效益1.6亿元。

编辑: 辽宁.单薇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辽宁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